首页 > 资讯 >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8篇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8篇

时间: 2023-08-21 17:14 小编: HLL

生态优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8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1

仲夏时节,走进平凉市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碧水环绕,亭台错落,花木丛生,满目翠绿,处处呈现出生态良好、治理有效、产业发展、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景象。

“以前,石桥村村民大部分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泥泞路,网络不通,信息闭塞,没有主导产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韩店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说,这几年,按照全村、全域、全景一体发展的思路,高标准编制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从此石桥村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韩店镇石桥村地处关山林缘区,气候高寒阴湿,林地多、耕地少,发展种植业和其他产业没有明显优势,但石桥村东邻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西接3A级旅游景区朝那湫,村子又紧邻平天高速韩店出口,交通便利,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近年来,围绕旅游示范村打造,石桥村建成了草莓采摘体验园等四大产业园,全面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推进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旅游带动、多元增收的发展新路子,真正实现了村庄变景点、农房变旅馆、农民当老板。

“以前在外面打工,干的活累还挣钱少。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后,我回家办了个亲子垂钓摊点,收入比在外打工好多了,人还轻松。”正在摊点上忙碌的韩店镇石桥村村民李永红说。

石桥村坚持以打造乡游、乡见、乡宿、乡味为主题的“陇上乡遇”旅游品牌为目标,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将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梯田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先后建成了景区湿地公园、儿童游乐场、人行步道、亲水平台、生态停车场等旅游设施。通过招商引资,累计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文化小吃一条街、14栋民宿及生态餐厅等旅游开发项目。

“村上扶持29户群众发展农家乐,25户群众开办游乐项目,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韩店镇石桥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6万人,村集体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

如今的石桥村,凭借“生态优美、交通便利、景区周边、文化突出”的优势,通过乡村旅游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走上了产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之路。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2

乌海,是黄河进入内蒙古的第一站,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滋养着沿河两岸的乌海人。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零容忍”的态度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弹指一挥间,十年成绩单令人欣喜。本台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展播,今天播出《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高质量发展》。

5月22日,__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着指引的方向,乌海市坚决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出“治矿、治企、治水、治车、治路、治气、治场”的“七治”组合拳。

以来,我市在污染防治上累计投入178.2亿元,实施大气环境整治项目170个,统筹推进矿区环境整治、工业污染治理、绿色矿山建设,排土场火点实现“动态清零”,200多公里矿区道路实现全封闭管理,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持续下降。如今的乌海,水净、湖美、河畅、林青、岸绿,“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让乌海市民乐享“绿色福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了市民诗意生活的“标配”。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3

盛夏,雨雾蒙蒙的敕勒川草原,花香、草香扑面而来,翻滚着的绿色波浪和各色特色花朵勾绘出一幅壮丽的草原图景。

敕勒川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据史料记载,过去这里曾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所限,加之无序开发利用,导致森林植被消减,水土流失严重,这片近3万亩的天然草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变成了一片荒石滩。

“春天的时候一刮大风就扬起沙尘,天连地、地连天,啥也看不见。”当地的牧民向记者讲述这里曾经的景象。

为了恢复大青山的自然生态,起,呼和浩特市实施阴山山脉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工程,修复敕勒川草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当地一家生态型科技企业,蒙草生态发挥“特色种源体系+数字技术”的优势,通过搜集土壤、气候等生态数据为敕勒川草原做“体检”,并根据“体检指标”制定出“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综合治理方案,精选出适合的植物品种。采取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改良土壤、重建了当地的植被群落。

经过多年维护,敕勒川草原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从曾经千疮百孔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改造成水草丰茂的草原,逐渐恢复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

如今,这里不仅有草原,还有花海。“当你漫步这片草原,会被许多花儿迷住。很多是内蒙古草原上的自有品种,蓝色的串串是马鞭草、红色的鲜花是山丹丹花……”蒙草生态研究院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大自然赐给内蒙古的珍贵植物物种,一花一草都有语言,它想告诉我们的都可以数据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自然的语言,掌握规律、找到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让草原更‘健康’的持续生长。”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率先实施数字化生态修复技术,不仅让敕勒川焕发了新颜。同时,周边村民依托修复后的草原,大规模、科学发展设施农业、搞采摘经济、打造旅游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据记者了解,,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景观带全年接待游客558万人次,实现收入20.5亿元,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吃上了旅游饭,踏上了“生态美、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4

干净平坦的乡间道路、风景如画的和美村庄、美丽整洁的农家小院……

漫步在巩义乡村的大街小巷,移步皆是景,处处好风光。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一幅优美、清新、恬静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越“绣”越美。

郑州各县市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上,有何亮点和特色?未来如何统筹推进“美丽村庄、美丽田园、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产业”一体布局、一体打造?记者带你走进郑州各县市区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大峪沟镇海上桥村:挖掘特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巩义市区东3公里,大峪沟镇海上桥村就坐落在这里。据传,村里原有一眼翻花泉,终年不涸,人称“海眼”,人们搭桥过往,而得名“海上桥”。

近年来,通过不断打造,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当天周二虽然是工作日,却有不少游客在此游览。“早就听说这里不错,今天专门带孩子过来。”从上街区赶过来的一名游客,边参观边拍照。

巩义市晏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常宝介绍,海上桥村核心区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作为豫西窑院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拥有清中晚期规模院落42处。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南低北高,大多数为一进式和二进式四合院,院内配以厢房、倒座和门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常宝说,海上桥村是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通过艺术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将文化脉络注入乡村建设肌理,赋能乡村产业。邀请清华美院、鲁迅美院等29所大学在此建立写生实践基地,打造了书画交易和研学活动的平台,每年前来的写生爱好者超过万人。

当天上午,就在记者采访前夕,郑州一所大学有100多名大学生前来现场写生。

目前,海上桥村有22处古民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河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上桥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被列入郑州市美丽乡村项目村;20,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涉村镇大南沟村:乡贤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一场雨过后,位于巩义市南部的涉村镇大南沟村,天高云淡,空气格外清新。7月4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走进该村时,秀美的乡村景象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村落南依嵩山,北望蟠龙山,群山环抱,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妙;层层台地、民居拾级而上,恰似一幅田园画卷。

大南沟村村域面积2.3平方千米,耕地454亩;林地面积1780亩,森林覆盖率78%。现辖4个村民小组,332户,1164人。

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几乎看不到一根电线。陪同记者采访的大南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向林介绍,三线入地,看起来更加干净整齐。

在村旁的一块田地,里面种植着石榴树,下面套种着玄参,绿油油的,长势正旺。李向林告诉记者,这是50亩林下套种中药材,今年是第一年,试种成功后,会带领村民扩大种植,引导群众致富。

乡贤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诗和远方就在眼前。如今,通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大南沟村已由原来的贫困村蝶变为郑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驻足在村口,游客服务中心正在施工修建,目前等待装修。对于将来,李向林难掩喜悦,“年,村里产业产值达到了1000余万元,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1万元。今年将突破50万元,实现了美丽乡村带动美丽经济。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民宿、农家乐、农产品加工包装,使他们腰包鼓起来,富起来。”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5

7月10日至1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勤到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呼玛县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加快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守好大兴安岭生态屏障,促进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富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许勤来到塔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听取中心建设、队伍组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等情况介绍,强调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聚焦群众需求、突出实践特色,不断深化拓展中心功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持续扩大受众面,打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乡村振兴、涵育文明乡风的载体平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悟__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坚定不移沿着指引的方向前进,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

在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许勤详细了解企业市场销售、质量管控等情况,强调要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紧盯消费升级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探索接续产业发展新路,推动林区转型发展,让老林区焕发青春活力。他叮嘱有关负责同志要落实领导干部包联企业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十八站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及特色民居村寨展现了鄂伦春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风俗,许勤对当地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做法给予肯定,强调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冰雪经济,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把名气打出去、人气聚起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许勤来到正在建设中的呼玛县通用机场,强调要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机场早日通航。要持续完善边境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向边境地区汇聚,不断增强沿边县市发展动力活力。

呼玛县三卡乡沿江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许勤现场检查防汛应急准备情况,调研乡村振兴工作。他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加强汛情预报预警,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强化人员物资准备,开展应急抢险演练,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党建引领,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改善抵边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群众就地就业创业,让边疆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调研中许勤强调,大兴安岭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动林区高质量转型发展。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切实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做强林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要抓实基层党建,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打造推进兴边富民的坚强战斗堡垒。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洪涛,省政府党组成员、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徐向国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6

沿河蜿蜒的生态绿道,花草繁茂的园林美景,焕然一新的钟楼长廊……近日,“德阳之窗”6大区域正式开放,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来这里休闲锻炼。

德阳旌湖,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母亲河”,因贯穿城市中轴,也是当地最重要的核心生态廊道。然而,在城市发展中,旌湖两岸也面临着绿道连接不畅、公共设施老化、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为拓展居民幸福空间,实现城市品质提升,德阳旌湖改造刻不容缓。

2022年,德阳以“国际旌城名片,公园湖岸绿廊”为目标定位,启动德阳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改造将实现旌湖两岸滨江慢行系统连续贯通,助力打造国际水准特色滨水城市,同时逐步修复区域内生态环境,促进流域水环境保护,将旌湖两岸打造为名副其实的“德阳之窗”。

全线改造 凸显滨水绿道新面貌

旌湖两岸绿树成荫、河风阵阵,河中有游船水鸟,岸边有鲜花环绕,朝有薄雾绵绵,夕有落日余晖。住在附近的居民刘阿姨,伴着晚霞的金光,带着孙子在岸边游玩散步,欣赏波光粼粼的河面。“我们一家就住在附近,看到河岸边越变越美,我们非常开心,现在每天晚上我都要下楼走一走。”这里已然成为刘阿姨的每日打卡地。

如何打造美丽“城市秀带”,创建优美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的重点所在。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计划打造总长度为19公里,建设总用地面积约114.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工程1.93万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总坪及景观工程、建筑工程、安装工程、亮化工程四大类。

“项目改造的路线长,覆盖范围很广,基本上贯穿整个主城区,我们目标就是实现游步道全线贯通,修复区域内生态环境,使两岸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让旌湖真正‘动’起来。”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自去年4月开工以来,项目团队多点推进、多段落开工,通过搭建亲水栈道,增设人行桥,构筑无障碍的滨水绿道,使原先老旧狭窄的旌湖两岸,现已通过步道、车道、骑行道贯通成线,实现旌湖两岸顺畅出行,打造出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科技赋能 开启智慧城市新气象

闲暇时在旌湖两岸散步、观鸟、赏景,如今已经成为许多德阳市民的生活日常。提供更加多元的娱乐选择、创造更加便利的出行通道、打造更加智慧的城市公园是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迭代升级”的重点,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们提供更加现代化的休闲体验。

“每当秋冬季节,旌湖就会飞来大量候鸟,引得不少游客围观打卡。为了方便大家观察水鸟,降低市民观鸟门槛,我们特别在河岸鸟类聚集处设置观鸟望远镜,可以远距离观赏候鸟聚集、群鸟戏水等场景,为爱好者提供免费直接的观鸟体验。”德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

不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旌湖两岸还广泛应用智慧技术,将现代化智能设备融入两岸景观建设中,引入多功能灯杆、智能座椅、智慧健身器械等多个智慧应用设备,给旌湖两岸装上“智慧大脑”,为居民游客提供智慧广播、智能报警、WiFi覆盖、无线充电等现代化功能,打造“5G+”城市智慧管理新模式,让市民欣赏自然风光时也能感受科技便利。

智慧管理 打造精益建造新格局

关注结果更要做好过程,为高效打造“高颜值”智慧城市,项目团队将智慧管理应用于建设过程,使用智慧工地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对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措施进行管控。

“我们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监管,对滞后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力求按照工期节点要求完成所有工程内容,实现工程建设的全周期管理。”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智慧管控、智慧建造,旌湖两岸原先设施老旧、摆放杂乱、绿植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的问题不复存在,并通过智慧升级为居民创造直观式、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到滨水宜居城市的独特魅力,逐步构筑出城市健康生活的新版图。

旌湖两岸绿色生态带建设项目在旌城绿廊、生态修复、低碳城市更新、绿色精益建造、智慧运营五个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和成果研发,应用百项优化技术助力项目履约,实现“城、水、人、绿、文”的和谐统一,有效重塑旌湖两岸生态功能空间格局,推动片区生态价值转换,激发旌湖两岸消费活力、文化活力,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7

日前,重庆市巫山县旅游地理名牌“中华名果”脆李空前大丰收,低山带果农正抢抓晴日、阴天黄金天候采摘应市。各级党政和商务、供销、农业、果品等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当推销员;大批客商、经济人和农村经济实体设点收购和组织快运销往全国各地,力助乡村振兴。

地处长江三峡腹心的重庆市巫山县地势、土质、气候等最适宜种植脆李,农家种植脆李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和习惯、经验。

在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中,该县党政领导班子举全县之力,采用“公司+专业社+农户”的动作模式,按照“规范化种植、科技化管理、品牌化打造、市场化营销、组织化改革”的思路,科学规划土地,在中低山科技种植脆李,23个乡镇、222个村,6万多农户种植,总面积发展到30万亩,建成百里花果长廊,成为靓丽的观光农业,春迎客赏花,夏迎客品果,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引领广大农民奔小康。

巫山县发展特色产业脆李,高度重视打造品质、品牌,种出的脆李具有个大、色鲜、皮薄、肉厚、酥脆、汁丰、味甜等特点,脆李被评为“中华名果”;巫山县被誉为“中国脆李之乡”“全国脆李生产基地县”;,全县脆李产值16亿元。今年脆李花期天候好,座果丰硕,果农普遍反映是空前的丰收年,预计产值超20亿元,既成为农民财源的“摇钱树”,又成为独特的乡村旅游。

笔者前往“三峡最美花果之乡”曲尺乡采访,广大果农清早兴高采烈般提筐、担箩、开车到果园采摘脆李,赶上午就近上市。中国邮政、京东、顺丰等物流客商都忙于收购,当日保鲜包装快运到全国各地销售。今年中国邮政巫山分公司还采取空运当日运到目的地,让消费者尽快吃上香甜的鲜果。

今年三月脆李盛花期旅客如织,农家乐迎客。夏季脆李丰收,果农普遍鼓起了“钱袋子”。少者将收入几万元,多者达四、五十万元。曲尺乡柑园村科技种李大户彭斌高兴地说,他家今年脆李收入40多万元如“金蛋滚在碓窝里——稳稳当当”。他还说,有的种李大户收入比他还多。

笔者来到权发村2社黄德芬的脆李园,她与妈妈、哥哥正在采摘鲜果上市。她说,她父亲已有科技种李20多年的丰富经验,妈妈和哥哥与她也跟父亲学种脆李,全家都是种李能手,种出的脆李个大、核小、肉厚、松脆、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青睐。她还用手机拍视频、抖音做广告宣传,直销脆李、柑桔,效果特好。她深有感触地说,前几年政府部门请网红美女到巫山直播推销水果。如今农家普遍用手机拍视频、抖音打广告宣传营销水果,已成为果农的商业时尚,有的还直播外销。

笔者采访时,一位老大娘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她在外地工作的儿子,从家里带去小如珍珠般、品相差、扫尾的“脚脚脆李”300斤,本地一、二元一斤无人要,他朋友和那里人吃了赞不绝口,20元1斤一抢而光,问还有多少?

“农旅融合”是巫山一大旅游地理特色。笔者所知,巫山发展脆李有六大地理特点。一是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势、土质、气候最适宜种植脆李,成为观光农业的基础 。二是有千年传统种植经验,不断总结提高传承。三是科技培育,各级各部门培训到位,培养大批不走的种李“专家”。四是广大农民都学会了实用技术,从整地、育苗、嫁接、田管、防治病虫、采摘、保鲜、销售等全套过硬技术。五是培育优良品种,“母壮儿肥”,淘汰了差的品种。六是培育特色乡村旅游,让农民既有财源“摇钱树”,又创办农家乐迎客,两全齐美。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宝贵经验,脆李成为巫山“三宝”之一。

近年巫山又创新保护“中华名果”的好办法。在脆李长到成熟期至采摘前,采用农膜履盖,为其撑起“保护伞”。今年全面大履盖,如同“六月雪”,长江两岸白茫茫,异常壮观!往年脆李成熟期后,遇大雨会“飞长”,肉皮长不赢全部裂口,立即烂掉,给农户造成惨重损失!“保护伞”避免了雨水直接接触李子,保护了“摇钱树”。种李大户花两万元购农膜,可保障40多万元的可喜收入,何乐而不为?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篇8

黄材,一座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洗礼的历史文化名镇,曾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炭河里青铜文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她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岁月轮转,她又将以什么姿态走好乡村振兴路呢?

近年来,黄材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炭河古城为核心,博物馆、水果采摘、民俗研学等为辅的“一轴多元”全域旅游格局日趋完善,依托这一优势,黄材镇铆足干劲,在产业文章上深耕笔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辣椒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畅享绿色休闲 积蓄发展势能

“我们准备去炭河古城游玩,被周边盛开的荷花吸引了,还看到大片大片的莲蓬,我们就下车来采摘了。”刚从长沙过来旅游的曹女士告诉记者,原本只是来炭河古城游玩的,没想到周边风景这么美,还有水果可以采摘,收获了满满一车厢,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炭河古城城墙旁,百果园里,荷叶连天、桃李芬芳、葡萄青翠……走进去,清香悠远。

“景区开发,我的果园最得利,产出的水果根本不用自己找销路,都是来往的游客采摘带走了!”炭河古城旅游业的开发,让周边村镇的发展都走上了快车道,而百果园负责人尹富冬眼疾手快,以己之长,搭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快车。

,炭河古城开业,往来如织的游人打破了这里的千年沉寂,复刻了千年前的都市繁华景象。一直在家务农,或种水稻或种应季水果的尹富冬,成立了建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200多亩地,种植了火龙果、草莓、黄桃、李子等28种水果,一年四季不间断有水果供应。“百果园,要的是四季花开四季果香,让游人来了炭河古城,不但玩好还要吃好。”

不得不说,尹富冬的眼光很独到,动作也给力。五年来,贫瘠土地大翻身,变身真正的“百果园”,来这里“上班”的农民多的时候超30人。涨了腰包,也富了村邻,尹富冬非常自豪:“不算土地流转的费用,仅去年一年,工资就开出20多万元,多的在我这里收入三四万元!”

碧绿的葡萄藤下一片清凉,本地村民熊旭良正忙着为还未成熟的夏黑葡萄疏枝修叶。她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给果树修剪枝叶、除草,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果园长期有事做,离家也近,我每年能从这里领走两三万元工资,顾家赚钱‘两不误’。”

即将迎来葡萄、黄桃、李子的采摘旺季,尹富冬每天忙碌在果园,看着挤满枝头的水果,他大胆预估自己的收成:“去年四季水果卖了50多万元,今年加起来至少可以比去年多20万元!”

小水果身负“大钱力”,笑了的可不止一个“尹富冬”。据悉,目前黄材镇共有824家企业、45家专业合作社种植水果和家庭农场,全镇累计种植水果面积超3500亩,产量5250吨,产值4200万元。随着水果产业发展逐渐专业化,村民们看到了盼头,也尝到了“甜头”,水果经济不仅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更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黄材,一座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洗礼的历史文化名镇,曾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炭河里青铜文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她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岁月轮转,她又将以什么姿态走好乡村振兴路呢?

近年来,黄材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以炭河古城为核心,博物馆、水果采摘、民俗研学等为辅的“一轴多元”全域旅游格局日趋完善,依托这一优势,黄材镇铆足干劲,在产业文章上深耕笔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辣椒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做优研学品牌 解锁致富密码

“今天我们要把床全都铺好,搞好卫生,准备接待新一批客人入住。”进入暑假,研学热潮即将开启,黄材村四组的姜柳青夫妇要忙起来了。

20下半年,黄材镇依托炭河古城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成功引进青铜王国研学营地民宿项目,将“千手”爱心大屋安置区农户的空置房,整合成民宿营地,以“公司+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开始运营,农户通过专业培训,取得餐饮、客房服务上岗证,统一配套设施、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住宿标准。营地负责人操琳琳向记者介绍:“我们营地整合了20余户房屋资源,每户可接待20—40人,可以容纳800余人,这也为户主们创造了一定的收益。”

姜柳青家推门可见炭河古城,地理位置优越,家中孩子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剩夫妻俩,空余房间全与研学营地民宿项目签了约。“我们家10间房安排了41个床位,还可以承包学生的伙食,这样一来,闲置房和闲人都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黄材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宁永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不是盲目上马项目,经过专业人士的调研,景区每年预计能够带来研学人数超2万人,群众每户可增收三四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除此之外,营地民宿周边还建有新风、兰芳、门前湾、何家湾等美丽宜居村庄,黄材镇的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展示相应文化主题,在便民惠民的同时使村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兰芳美丽宜居村庄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移风易俗主题,将废弃养鸡场改建成农家书屋、废弃养猪场改建成风尚堂,后者大力倡导节俭办酒席,成为众多村民举办婚宴的首选之地。2022年11月11日,市委书记张作林来到兰芳屋场,实地调研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等情况,并为黄材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宣讲党的__精神,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交流学习党的__精神心得体会。兰芳屋场农家书屋也于2023年3月获评了“长沙最美农家书屋”。

今年59岁的刘月平是兰芳屋场八组组长,作为村(居民)代表的他负责15个户子,他带领着八组村民定期维护屋场以及书屋的环境卫生,他向记者介绍:“自从农家书屋建成以来,村里的孩子就经常来这里看书学习,还经常开展亲子活动,我们一定要把这里维护好!”黄材镇通过建设农家书屋等举措,引导广大群众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在书香中陶冶情操,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群众丰富精神文化需求路上的“充电站”,让全民阅读的春风吹遍千家万户。

“各美其美,又有文化做底蕴,不但美了村庄,更为我们以后的研学项目提高品质、增强吸引力打好了基础。”黄材村党总支书记姜文伟表示,村里将以组级全覆盖为目标,高标准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争取到2025年,实现每组都有美丽屋场。

助推特色产业 拓宽源头活水

“我们可以帮助农户解决滞销之忧,高价、他们自己可以卖到外面去,低价、我们可以以保底价格收购,他们种多少我们收多少。”唐辣子食品加工厂负责人唐正良告诉记者,唐辣子食品加工厂是一家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的现代化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成功认定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唐辣子积极加入供销合作社组织,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致力为辖区“三农”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2022年产辣椒酱6000多吨,实现收入3500万元、净利润260万元。

“用毛巾吸水会更干净,不会让水到处飞溅,这些密封保存的辣椒最忌讳沾生水。”幽暗的室内,气温骤降10℃,一排排整齐摆放的大瓷坛,“咕嘟咕嘟”冒着气泡,两名工人合作,用毛巾把坛盖外的水吸出、拧干,把坛颈擦拭干净,才小心翼翼地抬起硕大的坛盖;戴上一次性手套,一把把捧出已经腌制好的剁辣椒,转运到操作间,包装、贴标、冷藏,一气呵成。

“唐辣子食品加工厂入驻黄材之后,我们既能通过销售自家种植的辣椒赚钱,还能在厂里打工拿月薪,生活美得很!”身穿工作服的邻近村民姜正文高兴地介绍,这里的员工基本都是世代务农的村民,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后,大伙很快能胜任各自岗位,洗辣椒、分拣、搅拌、包装……一批批成品剁辣椒被分批送到存储库房、发往全国各地。

唐正良告诉记者,,考虑到黄材镇域水质纯净、土壤肥沃等自然资源优势,他决心将“厂龄10岁”的唐辣子厂搬到黄材镇。黄材镇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抓住“黄材辣文化”发展点,从平台建设、要素保障、创业服务、政策支撑等方面出实招,大力扶持这家特色企业。同时,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动农户种辣椒,鼓励合作社收购辣椒,助力企业加工辣椒。,黄材镇抓住“一镇一特”机遇,将辣椒产业培育成特色产业,发展万亩辣椒种植园,不仅为企业做好了原材料保障,更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此外,唐辣子还成立了“芸上炭河”公司,以青铜文化、红色文化等内容为重点,将民宿产业与景区、文化、农业等传统产品深度融合,形成“民宿+”乡村旅游模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民宿+”乡村旅游模式,进一步用活黄材农文旅资源。

唐辣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发展项目中,通过技术培训、产品回收和吸纳就业等方式,带动88户327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其中脱贫户23户56人、监测户2户4人、其他农户63户270人) ,每年保底支付集体经济组织分红资金19.904万元。带动黄材镇辣椒种植面积增加至近7000亩,历年来共带动周边农户用工20万人次,为困难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实现劳务创收300多万元。

同时,该公司还成功组建线上营销团队,和线下实体营销并行结合,依托沩滨村农业产业园联合党支部与黄材村灏华农产品加工厂联合支部结对共建,对接资源,搭建平台,挖掘网货农特产品,打造电商直播基地,通过电商、直播和小视频等多渠道进行推广。

有了丰富的产业矩阵,黄材镇的发展一派欣欣向荣,近年来,黄材镇坚持以党建引领高位推动、高标引领,充分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着力激活文旅融合动力之源,不断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赋能,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批文旅赋能乡村振兴“黄材模式”,乡村旅游更突出特色、更有文化韵味,游客游玩过程也更加丰富、游玩体验更值得回味。

“可以说,文旅为乡村带来了‘三气’。”黄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人气,许多过去的‘空心村’渐渐变成了‘网红村’,不仅引来了外面的游客,也不断吸引着村民返乡创业;二是财气,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双向受益;三是灵气,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每一个村都不可复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有效挖掘和转化,进一步彰显了黄材的文化自信,也进一步培育了文旅强大的生命力,促使黄材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推进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最新资讯
最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