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下面是可圈可点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苏武传的教案,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游说的语言技巧。
2.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二、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劝说的语言技巧。
三、德育目标:
学习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学生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卫律、李陵劝降的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他的民族气节千百年来被人们传颂。下面我们就通过卫律、李陵的劝降来看苏武是怎样展示伟大人格和民族气节的。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自读文章第5、7、8段,找出卫律李陵二人的劝降方式有何不同。
明确:卫律劝降: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李陵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二人为何对苏武采取不同的劝降方式?结合二人当时的投降情况:
1、卫律投降:(课下注释62页5)卫律,本是胡种,生长在汉朝,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因恐受株连,逃入匈奴,成为单于的亲信。
2、李陵投降:(课下注释63页39)
教师补充: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孙,曾和苏武同时作汉朝侍中。李陵有军事才能,不愧为将门虎子,他的投降有不得已之处。
(三)卫律李陵是如何对苏武劝降的:
1、卫律劝降:(第5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点拨。
(2)具体分析:
①“剑斩虞常”,企图“杀鸡儆猴”,吓唬苏武和张胜。
②“张胜当死”“卫律举剑欲击之”,威逼吓到了张胜,对苏武没起作用。
③紧接着“复举剑拟之”来砍他,然“武不动”,毫无畏惧。
④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
找学生读“利诱”这几句(教师点拨朗读技巧):“赐号称王…富贵如此”。⑤看他没反应又说:“君因我降……尚可得乎?”
⑥重读读第5段,读出语气。
2、李陵劝降:(第7、8段)
(1)学生读文,分析之后再读。
(2)具体分析:
①“终不的归汉…”;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白白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第一招消除信念。
②“前长君伟奉车…”: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③“来时太夫人已不幸…:”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第三招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断绝想念之情。
④“陵始降时…”:第四招现身说法,翻出自己最伤心最痛苦的记忆。
⑤“陛下春秋高…”:汉武帝“法令亡常”,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汉武帝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进一步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
(四)问:苏武是如何对待二人劝降的?
①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在苏武眼里,他就是个叛徒,从心里就瞧不起他。尤其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他简直以和卫律对话为耻。
②李陵“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
③教师总结: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五)问:卫律李陵劝降很到位,苏武他为什么不降?
明确:他身上体现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三、小结:本次课我们通过卫律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感受到苏武身上伟大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四、歌曲欣赏:《苏武牧羊》
师生在音乐欣赏中再一次感受苏武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五、布置作业: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有怎样的游说技巧呢?形成文字材料。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于苏武传的教案,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续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