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是一所省属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24个学院,94个本科专业,那么聊城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学什么专业好?
今天为考生家长们盘点了聊城大学专业排名,这些都是聊城大学最好的专业,也是优势特色专业,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
2022年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学
2022年山东省级特色专业7个:化学、历史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经济学、通信工程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化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主干课程
主要理论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主要实践课程有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工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办学条件
1.发展历程 化学专业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六个专业之一,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分析化学学科是“九五”以来山东省强化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1%,2016年1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 2.教师队伍 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6人,小于45岁43人;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2008年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2年可再生能源化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3.教学设施 该专业现有9个专业实验室,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基础实验室、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面积达到1.32万平米,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千万元,保障了实验、实习课程教学的需要,化学专业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21个,保证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均采用自制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建设开通了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网站;另外专业图书资料也较为丰富,专业有关图书共13274册,专业有关期刊共605种,其中中文 396 种,外文209种,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在聊城二中、聊城三中、聊城四中、莘县一中、茌平一中、茌平实验高中、阳谷一中、东阿一中,冠县一中等9所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在鲁西集团、阳谷华泰化工、阿华制药以及山东昌裕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化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1.学科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 5个二级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DNA氧化损伤以及损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光电化学仪器研制、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化学与相变储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与器件、新型药物制剂研发中的热力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学科整体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本专业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均在这些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以聊城大学为牵头单位,以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联合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正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该协同创新中心对管理体制和机制整体设计,打破协同单位之间的体制壁垒,形成责权利明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构建多层次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校研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化学储能与新能源技术创新人才。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更加丰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资源。
办学成果
2007-2017年,共获得国家级课题9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ESI数据显示,近十年化学学科发表SCI文章1663篇,平均每篇被引用6.26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化学专业一级教学平台上分层次教学改革”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方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邵学广、逯乐慧、董焕丽、孙庆福等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逯乐慧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首席科学家;马春林、窦建民、肖明胜为高校校长(书记)或副校长,任海涛为山东省团省委副书记,崔传鹏为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副市长,李海平为中通集团董事长等;更多的毕业生走上了中学化学的教学岗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 本专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本专业实力强、学风正、培养学生质量高,值得学生和家长信赖。2018级化学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为100%,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就业前景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踏实肯干,为人朴实,功底扎实,学以致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反映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工作中,指导工作;个人工作能力突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学习,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注重团队合作。就业单位满意率高。
2.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政治教育优质师资需求,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情怀,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素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具备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与专业成长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能够胜任中学政治教学、班级管理、中等教育改革、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的一线骨干教师。
主干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论、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概论、教师口语(普通话)、当代社会思潮、中国哲学史、当代资本主义、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办学条件
1.硬件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本专业作为我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学校教学经费划拨的基础上,学院通过各种途径,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支持力度。目前,该专业教学经费充足,能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设备:本专业的教学设备主要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我院的所有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公放设备,学院还拥有移动多媒体一体机、录像机、数码相机和专业建设软件等资源。此外,给专业教师配置了相应的办公室、办公桌椅、电脑、网络等,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备课;给各专业教师配备了扩音设备和翻页笔,保证教学效果。 2.软件条件 (1)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共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5人,博士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百名理论人才2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校级教学新星4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 (2)实习基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参加了聊城大学与聊城市合作开展的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学院积极推进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实践教学基地有聊城三中、聊城四中、东昌中学、东昌府区郑家联校、东昌府区沙镇联校、茌平蔡屯联校、临清尚店联校、东昌府区委党校、阳谷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东昌府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等。 (3)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本专业所有课程全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所有专业教师必须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定期更新和优化,保证教学效果。
办学特色
1.师范教育特色,培育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始终把专业培养目标首先定位为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经过教师基本技能考核,此后被分配到聊城市区及下属县区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职顶岗支教。 2.突出社会需求,实施“3+2”人才培养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过专业调研与分析,结合我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身实际,确立了本科专业三个学段、两条路径的“3+2”人才培养模式。 3.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才培养质量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始终把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贯穿于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毕业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毕业生整体表现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典型特点。
办学成果
1.在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经过该专业教师的努力,目前,共建设有校级精品课程9门,并编写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系列教材8本。 2.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办学四十余载,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6000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各个工作领域。毕业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和招生院校的广泛好评。其中一些人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一批人走向重要领导岗位。 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思政系教师的积极指导下,曾获得“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同时还获得师范生教学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此外,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曾获得2012年山东省政治优质课一等奖等诸多荣誉,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有四种职业面向:从事中等以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工作,升学攻读硕士学位,考取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在学校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中有多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公务员、事业编,还有十余人成为西部计划支援服务者,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保持在40%左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近五年来有120余人进入了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学术深造。
3.汉语言文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于山东,面向全国师范教育,以“卓越教师培养”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以“语言学+文学+语文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热爱教育事业、道德情操高尚、人文素养深厚,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书写能力、文献阅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全面了解国内外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发展能力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语文教师,未来成长为卓越教师。
主干课程
基础写作、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办学条件
一、优秀的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在岗专业教师4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人。其中,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0多项。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特色文献与文化“双创”协同创新中心是第二批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是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学术成果也非常显著,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夏衍电影文学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10余项,省级其它科研奖励20余项,省教育厅科研奖励50余项。
办学特色
一、多层次的专业培养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形成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本科专业包括普通本科生与免费师范生不同的培养类型,研究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生和学科教学(语文)专业领域的硕士生招生培养。为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二、丰富有效的实践教学。1、本专业起源于师范教育,一致对语文教师的基本技能非常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以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等教师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全能训练体系。1992年起成立第二课堂,专门对学生实施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测评工作,这大大锻炼和提高了该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成才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我们又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并与第一课堂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大大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2、新世纪以来,该专业又启动了学生阅读“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旨在倡导学生阅读经历史检验的文学名著,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学来填充大学生的读书空间,打造“书香学院”,2014年以来,又开设了“百部文学名著工程教师责任田”、“名著导读大讲堂”等活动,对学生阅读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对学生提升艺术修养、人文品格、人生境界、创新性思维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注重培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这一直是本专业的一个传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本专业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归纳为写作、普通话、演讲、阅读、书法五项基本技能,并在学生第二课堂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测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们将传统的五项全能,调整为口语表达、阅读、写作、教师礼仪、教学技能新的五项基本技能,与此相关的课堂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第二课堂的技能训练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更为有效的效果。二、注重学科平台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该专业历经40年的发展,学科建设成绩优异。语文教学论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一直是两个传统的省级重点学科,后来有增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2007年与200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中国语言文学被批准为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辖有七个二级学科均可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还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学科教学(语文)也均可授予硕士学位。2017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申请建设点。石兴泽教授的视频公开课《走进老舍》2014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群2014年获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三、教学改革,求实创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注重中文师范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
办学成果
早在1993年,本专业的教学成果《高师语文学科专业技能培养规程》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高师中文专业教学体系建构》1997年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新世纪,本世纪初,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本专业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依然踵事增华。教学成果《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4年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就业前景
该专业为传统基础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一是能够在中小学等基础教育一线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教师;二是面向更高层次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输送人才,通过考硕、考博,成为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致力于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三是面向新闻文艺出版部门、政府机关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成为从事文学评论与创作、新闻报道以及文化宣传、行政文秘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历史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鲁西、面向山东、辐射全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具有史学理论基本素养,掌握历史教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为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术潜质和学术志向的优秀硕士生源。为政府机关、文化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政治坚定、理论厚实、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导读、西方历史典籍导读、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文献检索与利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办学条件
本专业始建于1984年,2007年获批为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列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中国大学评价》高校专业排名中,本专业列山东省高校同类专业第二位。本专业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历史学)。 本专业拥有专业而现代化的教学场地,2017年度该专业教学经费投入230万元。配有图书资料室,硬件设施齐备,在全校最优。 本专业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博士3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本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注重成人与成才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原则,建设“孟真学堂”,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与首都博物馆、聊城运河博物馆等文物基地建立稳定联系,构建切实有效的、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山东省重点高中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协议,通过专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办学成果
目前,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近年来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6项。 本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达99%、六级过关率为47%。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历史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在35%以上,最高超过50%。 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奖项。2017年4名学生荣获第五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二、三等奖,3名学生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二、三等奖,2018年3名同学荣获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均为第1名),位列全省第一,4名学生荣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后,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85%以上。各届考研深造学生考入985、211、双一流等高校,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省、市、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教坛新秀等,成为山东省中学历史教育界的中坚力量。2018年,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素质较高,社会美誉度较好。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化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主干课程
主要理论课程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教育学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主要实践课程有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化工基础实验、工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办学条件
1.发展历程 化学专业始建于1974年,是我校最早设置的六个专业之一,2006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五个二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点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分析化学学科是“九五”以来山东省强化建设的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被省政府授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单位。“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实验室”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化学学科进入全球科研机构ESI排名前1%,2016年11月被认定为山东省一流学科。 2.教师队伍 化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5人,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6人,小于45岁43人;其中,“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3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校级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2008年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2012年可再生能源化学与技术创新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3.教学设施 该专业现有9个专业实验室,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化工基础实验室、课程与教学论实验室、综合化学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实验室,科研实验室面积达到1.32万平米,实验室装备条件良好,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千万元,保障了实验、实习课程教学的需要,化学专业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拥有设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21个,保证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均采用自制PPT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建设开通了所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网站;另外专业图书资料也较为丰富,专业有关图书共13274册,专业有关期刊共605种,其中中文 396 种,外文209种,这些都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4.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在聊城二中、聊城三中、聊城四中、莘县一中、茌平一中、茌平实验高中、阳谷一中、东阿一中,冠县一中等9所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在鲁西集团、阳谷华泰化工、阿华制药以及山东昌裕集团建立了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化学专业的见习和实习工作。
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 1.学科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 5个二级学科都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在DNA氧化损伤以及损伤标志物电化学检测、光电化学仪器研制、中药活性成分分离分析、化学与相变储能材料、新型电池材料与器件、新型药物制剂研发中的热力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特色,学科整体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本专业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均在这些高水平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以聊城大学为牵头单位,以山东省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主要依托,联合山东力诺太阳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大学、山东正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聊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化学储能与新型电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项目。该协同创新中心对管理体制和机制整体设计,打破协同单位之间的体制壁垒,形成责权利明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构建多层次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校研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化学储能与新能源技术创新人才。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更加丰富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资源。
办学成果
2007-2017年,共获得国家级课题9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ESI数据显示,近十年化学学科发表SCI文章1663篇,平均每篇被引用6.26次;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6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课程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精品课程。“化学专业一级教学平台上分层次教学改革”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地方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邵学广、逯乐慧、董焕丽、孙庆福等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逯乐慧还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首席科学家;马春林、窦建民、肖明胜为高校校长(书记)或副校长,任海涛为山东省团省委副书记,崔传鹏为江西省萍乡市政府副市长,李海平为中通集团董事长等;更多的毕业生走上了中学化学的教学岗位,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贡献着力量。 本专业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很多学生家长都认为本专业实力强、学风正、培养学生质量高,值得学生和家长信赖。2018级化学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报到率为100%,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强烈。
就业前景
本专业分为化学方向和化学教育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和化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高素质人才。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踏实肯干,为人朴实,功底扎实,学以致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反映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将自己的所学用于工作中,指导工作;个人工作能力突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主动学习,自动自发地完成任务;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注重团队合作。就业单位满意率高。
2.历史学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立足鲁西、面向山东、辐射全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具有史学理论基本素养,掌握历史教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胜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优秀教师。为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术潜质和学术志向的优秀硕士生源。为政府机关、文化产业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培养政治坚定、理论厚实、视野开阔、实践能力强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导读、西方历史典籍导读、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文献检索与利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历史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办学条件
本专业始建于1984年,2007年获批为山东省高校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列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中国大学评价》高校专业排名中,本专业列山东省高校同类专业第二位。本专业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历史学)。 本专业拥有专业而现代化的教学场地,2017年度该专业教学经费投入230万元。配有图书资料室,硬件设施齐备,在全校最优。 本专业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博士3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2人、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师资力量雄厚。
办学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运河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 本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注重成人与成才教育。重视实践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原则,建设“孟真学堂”,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与首都博物馆、聊城运河博物馆等文物基地建立稳定联系,构建切实有效的、富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山东省重点高中签订教育实习基地协议,通过专业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办学成果
目前,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近年来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6项。 本专业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过关率达99%、六级过关率为47%。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历史学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在35%以上,最高超过50%。 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奖项。2017年4名学生荣获第五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二、三等奖,3名学生荣获第六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二、三等奖,2018年3名同学荣获山东省师范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均为第1名),位列全省第一,4名学生荣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后,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2018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85%以上。各届考研深造学生考入985、211、双一流等高校,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本专业培养的优秀毕业生,成长为省、市、县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教坛新秀等,成为山东省中学历史教育界的中坚力量。2018年,就业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10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素质较高,社会美誉度较好。
3.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一般大学都设在生命科学院内,与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兄弟专业。其专业涉及面相当广,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神经学,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等。生物科学(和生物学不同),研究生物的结构、生理行为和生物起源、进化与遗传发育等,经历实验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科学等发展时期。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
就业方向
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到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该专业适合公务员及升学考研。
4.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是一个学科专业,数学就从两个方向发展着。一方面是纯粹数学。另一方面,应用数学在不断地迅猛发展。在现代,数学不仅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且已成为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数学概念、语言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一些数学原理已成为人们必备知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状况一般,毕业后可以在中小学进行教师岗位,也可进行软件开发以及在金融公司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处理岗位,也有很多本科生选择升学读研。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5.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已经从教学型专业转变成为学科型专业,以高层次的学科建设构建高水平的教学平台,以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和前沿的科研工作确保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研究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高聚物化学与物理的基本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知识及高分子成型加工技术知识,从而具备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加工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种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在科研、教学、企业等从事相关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6.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
培养目标
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就业方向
经济学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适合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如果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则就业层次相对较高。另外,名校经济学专业有较高的升研率和出国深造率。该专业适合公务员岗位及升学考研。
7.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也作电信工程,旧称远距离通信工程、弱电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电子信息类子专业,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本专业学习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知识,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该学科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尤其是数字移动通信、光纤通信、Internet网络通信使人们在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程度。通信工程具有极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人才严重短缺的专业之一。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通信系统和通信网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设计、开发、调测和工程应用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集中在通信系统、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金融系统、民航、铁路及政府和大专院校,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及无线通信、电视、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仪器及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和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70年山东师范学院迁至聊城办学,1974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建立,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聊城大学。2012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学校拥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并与海内外诸多高校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传承百年办学传统,独立办学近半个世纪,学校秉承敬业、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发扬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