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王牌专业全国排名,江南大学是一所211,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16个学院,55个本科专业,那么江南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学什么专业好?今天为考生家长们盘点了江南大学专业排名,这些都是江南大学最好的专业,也是优势特色专业,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
2022年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工业设计、纺织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生物技术、物联网工程、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2022年江苏省级特色专业15个: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包装工程、环境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技术学(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2022年省重点、培育专业专业16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包装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纺织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技术学(师范)、小学教育(师范)
1.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服务于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人文底蕴深、创新意识强、工程能力足,能在食品的研发、加工、管理、流通、市场和公共服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39%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加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如亿滋、雀巢、联合利华、光明乳业、中粮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科学研究、品质控制、监督管理等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40%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安全分析、食品检验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如大型食品企业质检/品控部门、科研机构检测中心、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
2.生物工程
本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工程师”建设专业、教育部首批专业改革综合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工程是当代高科技的主要领域之一,是一门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多学科的工程技术学科。江南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培养生物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专业之一,是以生物学(特别是其中的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细胞学)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工程技术,可控地操纵遗传物质,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以生产大量有用代谢产物或发挥它们独特生理功能一门新兴技术。该专业还设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是在2002年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同时获得的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此外,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是中国发酵工程学科的诞生地,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发酵工程学科中,最具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能在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或在轻工、医药、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工作。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育种学、酶工程、生化工程、发酵工程设备与工厂设计、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生物工业下游技术毕业去向:毕业生可在生物工程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内从事制药、环保、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酿酒、酒精及高附加值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设计、生产管理、商品检验、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等工作,也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本专业拥有发酵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全国第一批)、发酵工程博士点(国内最早)、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毕业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优良条件。近5年来,本专业共培养毕业生800多人,出国深造的比例为21%,到大中型企事业工作的比例为60%。另有近25名毕业生正在世界排名前200大学,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外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而在相关大中型企业中,如杰能科、克朗斯、Sealed Air、青啤、日本天野酶制剂株式会社、联合利华和中粮等,也分布着大量本专业培养的技术骨干。本专业近三年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
3.工业设计
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1960年,中国轻工部在无锡轻工业学院创建“日用轻工业产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1982年发展为工业设计系,为国内该领域中创建最早的专业之一。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单位,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单位。第四轮(2017年)全国设计学学科评估A-,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三(前2%)。本专业以“创新驱动设计”为使命,积极拥抱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与变革,围绕智能体验、虚拟交互、智慧生活、数字化文创、服务与社会创新等主题开展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科技素养、人文关怀、系统思维及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设计人才。优势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适应未来转型的国家级人才培养体系。发扬轻工特色,紧跟智能技术发展,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实验区与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进行顺应社会变革与产业升级的教学体系改革。2、教学研究与实践并重的高层次师资团队。拥有青年长江学者、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教育工作者等教学研究骨干,与美的、海尔、上汽等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了示范性产教融合基地。3、活跃度领先的国际化协作育人平台。与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建有15个学位/交换项目,大力引进国际师资,在国内率先构建工业设计全英文品牌专业。培养目标:基于扎实的工业设计理论基础,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设计师。同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较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设计思维,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和产业格局下为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商业模式设计、交互与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领域的设计工作。主干课程:设计表达,设计元素,设计思维,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交互设计基础,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智能技术基础,智能产品设计基础,产品开发与服务设计,整合创新设计毕业去向:1、国内外升学与深造。如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艾因霍芬理工、意大利米兰理工、美国奥本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2、就业与创业。目前就业地域集中在沿海与大城市,主要是在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设计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开发及设计管理、在国内外互联网企业从事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在独立设计公司从事产品设计,以及成为独立设计师创立工作室/品牌或成为创客等。优秀校友代表:何晓佑(1985届),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宁(1996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王沂蓬(1985届),中央美院设计学院书记,教授、研究生导师;应放天(1994届)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远(1995届),美的集团小家电部设计总监;余飚(1996届),飞鱼设计公司董事长。
4.纺织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有很高的声誉。纺织工程专业是纤维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以及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的融合。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有高性能纤维材料、纺织智能制造装备以及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纺织专业团队教师队伍人数62人,其中教授17名,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5%,具有1年以上海外经历达72.58%,含国家级人才3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1人。纺织工程专业拥有25000平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无锡第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纺织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纺织专业基础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纺织材料、纺织半制品、纺织面料测试)和纺织生产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纱线、机织物、针织生产实践基地;纺织品设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在长三角与三十余家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签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学生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并完善了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合作教育经验,为“卓越计划”所要求的“一年企业实践经历”提供了保障。纺织工程专业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专业联合国际一流纺织名校,启动“纺织工程”本、硕与美国北卡州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信州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卡尔迈耶集团公司、英国染色家协会等国际知名的大学、机构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名本科生获得了国外交流的机会。本专业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自由选择加入该协议的联合培养。该协议实行“3年在江南大学学习,1年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学习”的培养模式,在获取我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可免试进入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在美国修读的学分可同时作为本专业本科阶段的学分以及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纺织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纺织领域内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进出口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纺织产品和纺织工艺的设计,纺织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营销与贸易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纺织物联网技术、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材料学、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染整工艺学原理、时尚与品牌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超过45%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效及国外著名高校技术深造,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纺织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上海海关、深圳海关、波司登、罗莱家纺、耐克、顾家家居、山东鲁泰、江苏阳光等国内外知名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级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具有本专业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等职务。毕业生可在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纺织智能制造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5.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自动化技术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网络空间等国家战略核心领域,下至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家庭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动化专业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工程、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等复杂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培养掌握自动化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实施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等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国家亟需行业中从事自动化技术的研发、管理、维护、测试等工作。本专业始创于1975年,1978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同时,自动化专业的隶属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等一整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且建设有“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智能控制 ”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本专业依托多元化、高适应度、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了分层次、模块化、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各类课程提供全面的基础实践训练环境,为学生打开通往实践、科研和创新的大门。实体化的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各类科技俱乐部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项目研发为载体,打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对接通道。“卓越工程师”计划由学校联合不同方向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更进一步满足了高年级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真实工业现场的需求。培养目标:依托学校的轻工行业背景和优势,结合无锡地方新兴信息产业技术发展 (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IEEE智慧城市亚洲唯一试点城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智能制造业的需求,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掌握自动化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实施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等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主干课程: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现代检测技术与仪表、智能制造与工业感知、物联网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毕业去向:近5年来,一次就业率平均超过98%,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自动化系统及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考取“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及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深造率近40%;就业单位包括IBM、华为、ABB、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世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6.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校在轻工特色上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现是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日用化工行业和表面活性剂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日用化学品(如洗涤剂、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等)的产品工艺术与工程。涉足表面活性剂工程及工业应用、化妆品、油脂化工、新型工业分离技术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培养了数千名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围绕健康、美丽中国战略,聚焦民生事业,发挥本专业在日用化工等行业的特色与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学生获得“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特等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名教师中有17名教授,20名副教授,89.1%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3%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本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可以实现本、研、博一站式培养。拥有中国轻工业胶体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基地(校内)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一流化工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全国精细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化学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绿色、智能、大数据等理念,能在化工、先进能源、环保和安全工程、贸易及相关行业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工作的化工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界面化学与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有40%多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校及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文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日用化工、化妆品等行业输送大批人才。宝洁、联合利华、巴斯夫集团、汽巴精化、浙江赞宇科技集团、上海家化、浙江传化等知名洗涤剂、化妆品、表面活性剂等企业均有本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CEO等职务。毕业生可在化工、日化、食品、医药、环保以及生物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8%。
7.制药工程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品牌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随着幸福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挑战与防治,制药行业即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灿烂的明天。从经济效益看,制药行业创造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职业收入来看,制药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在社会所有行业中位居前列。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产值和人均医药的消费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选择制药就是选择与朝阳为伴,与幸福相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地区要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作为无锡市与江南大学“十四五”合作共建期间重点建设的专业,本专业将秉承“服务国家和无锡市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协同创新,支撑引领”的发展定位,以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为导向,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切实解决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的“卡脖子”问题,为推动医药产业从长期的仿制、跟随,走向引领医药科技创新、国产替代进口、国内走向国际的良好局面贡献力量。本专业建有本、硕、博完整的制药工程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到目前为止,制药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品牌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也是江南大学最具有优势的专业之一,更在2020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位列全国同类专业第9位。本专业采用导师制、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以赛促培等多措并举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人才培养和科研能力均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本专业积极探索本科教育的国际化,与澳洲墨尔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学生赴澳洲、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大学进行学习与交流,并与阿斯利康、华瑞、扬子江、药明生物等20余家国际国内知名药企及研发机构建有人才培训基地。培养目标: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具有运用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工具分析并解决复杂制药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医药领域从事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工艺及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生物制药以及大健康产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每年为长三角地区以及沿江经济带的医药企业提供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主干课程: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工业药剂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品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专业方向分为生物制药、药物化学与药理学、药剂学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三年级选择一个学习方向。毕业去向: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准入门槛高,毕业生就业率达97.5%以上,升学深造率超过40%,培养质量深受阿斯利康、辉瑞、华瑞、默沙东、药明生物等用人单位好评。每年均有品学兼优学生被推荐或考入美国加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毕业生可选择进入医院卫生机构、大型制药企业、药物研发机构、政府药管部门以及医药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合理用药和监督管理等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8.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新材料是国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规模约占新材料产业的45%,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包装和建筑等各个领域,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培养科研和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加工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大分子胶体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与先进涂料、聚合物加工及制备应用。本专业以较深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这条主线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四年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等竞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以赛促培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有很多学生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受益;并以“111引智基地”为依托,每年均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来给学生做报告,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培养品德优秀、视野开阔、知识扎实、能力卓越、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需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获得开展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科技创新、合成设计、工艺制备及其加工应用的能力,能够应用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选择和使用先进科技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解决复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工程问题;毕业生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和聚合物加工的从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干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加工工程、高聚物制备工程;专业方向分为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三、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近几年有超过45%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供职于巴斯夫、道康宁、立邦、杜邦、拜耳等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可从事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纺织、建材、医药、航空、环保、电子、家电、卫生、汽车、包装等领域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的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贸易销售等工作,也可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
9.环境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旨在培养熟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扎实环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专业技术、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人才。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专任教授59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8名,具备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4人,无锡市太湖计划创新团队1项。拥有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等教学和研究平台。环境工程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有特色、重实践、国际化”,全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基础试验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能力拓展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选拔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屡获佳绩。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海外交换培养,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生交流交换、师资交流访问和学术合作关系。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及运营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毕业后5年左右能成为设计单位、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在规划、设计、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核心管理人才。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管理与法律基础,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环保设备基础,土建基础与工程技术经济,电工学基础,环境工程工艺综合实验;专业方向分为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继续深造学生长期保持在较高比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深造率分别为55%、33%和50%。近年来,随着本专业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的推进,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逐年提高,出国深造涵盖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外知名高校。国内升学覆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机构、环境和市政工程领域的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等单位。
10.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注重“艺工结合”的传统特色,关注服装智能制造、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功能性服装设计、人因服装设计等领域的发展趋势;构建工程与技术、生命与安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能够从事服装智能制造、功能性服装产品设计、智能可穿戴服装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与成衣设计人才。本专业源于无锡轻工业学院1985年开办的服装设计专业,是我国最早创办的服装本科专业之一。为满足行业对服装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1995-1997年无锡轻工大学纺织分院服装工程专业(二年制大专)招生,1997年专业调整(无锡轻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服装设计专业、无锡轻工大学纺织分院服装设计专业)合并为纺织服装学院服装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本科于2001年第一批次招生。本专业拥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授权)和服装设计与工程硕士点。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服装设计与工程领域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适应服装学科与纺织材料、设计、信息技术、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融合发展趋势,具有服装工程化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在服装企业、研发机构、服装行业协会、政府相关部门等机构从事产品策划与设计、生产组织与管理、服装商贸等工作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主干课程: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技术、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服装CAD、服装工业工程、服装舒适与功能、成衣工艺学。就业去向:可在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服装教育机构、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海关检验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服装商品企划、制版设计等)、服装工业生产现场管理、服装内外贸及电商、服装功能性产品开发、设计、测试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在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优秀毕业生代表:马腾(2008届)无锡麦梯时尚创始人兼CEO,江苏省创业明星,江苏省创业就业优秀个人,“I创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定制了“蛟龙”号潜水服,并为世博会墨西哥大使定制西装。
11.生物技术
入选国家特色专业(2011年)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生物技术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人类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本专业以工业生物技术为特色,是全国少有的面向应用的生物技术专业。江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以“基础扎实、特色鲜明、视野宽、能力强”为办学指导思想,依托学院雄厚的生物工程工科专业基础,进一步加强理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并与生物技术的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训练,旨在培养出高素质、能够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国家一流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生命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专业之一,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包括4个培养方向,分别是: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改造及应用、重要工业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构建及表达、微生物细胞生理及遗传特性研究、代谢工程技术和发酵过程优化研究。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生物技术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较系统的工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学有专长,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生物技术人才;能在工业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糖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分离原理与技术、微生物遗传育种学毕业去向: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轻工、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也可以考研或出国深造。本专业近3年有10名同学出国深造,部分保送本校研究生,部分考取了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雀巢、药明康德、海正制药、中粮、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百威(武汉)啤酒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有本专业培养的技术骨干,总计升学和就业率100%。
12.物联网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以及社会经济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引擎。作为地处无锡、教育部直属高校,江南大学积极迎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全国首家专注物联网科研教学的实体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并率先筹办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扎实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分析、以及物联网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信息的感知与传输、数据挖掘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设计、开发、运行与管理维护及教学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学院在物联网方向形成了本硕博一条线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高校专业排名中位于前列。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富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感知与控制、数据传输与安全、软硬件产品开发与系统集成等物联网领域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能够胜任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产品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原理。毕业去向: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就业前景广阔。当前毕业多届的学生除了在传统的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行业就业外,新兴的智能交通、城市与行政管理、环境检测、绿色农业、现代医疗等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宽广。在本校即可连续攻读物联网方向硕、博学位,也可申请或报考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及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动力支持,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为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气工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新能源、智能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以“轻工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为特色,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设备仪器,先后被评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本专业构建“基础--专业--学科前沿”模式的课程体系,将电能变换技术、控制理论、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型技术引入课堂,将前沿新科技的研究、动态的行业发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遵循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内在规律,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人才创造性思维“四种特性” (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的培养;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4年培养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培养目标:本专业遵循“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有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扎实地掌握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主干课程:电路理论、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智能制造与工业感知、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发电与控制、工业机器人控制等。毕业去向: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国内外大型企业,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二)研究机构,例如设计院、研究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电气工程、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三)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信息管理、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等技术经济管理工作;(四)工业企业电气技术及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设计、运行、项目管理;(五)升学,免试推荐、考取到“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及世界知名高校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深造。近五年,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率近40%,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次就业、创业率均为99%以上,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以及各类企业的电气及自动化技术与管理工作。
13.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是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
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为国学习的思想和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了解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为系统的视觉传播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在设计创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符合国家要求达到的外语水平。具备从事广告、展示、媒体、出版等平面设计的专业技术能力。
就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的策划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等。
14.服装与服饰设计
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Design)意指计划、构思、设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图、造型之意,而服装设计的定义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培养目标
服装制版师对服装的处理不仅要符合设计师唯美、时尚、个性化的要求,还要适合工厂可操作性、工业化,经济化的要求。
就业方向
在中国还处于设计师极度缺乏,设计资源极度浪费,整个服装业还处于全球服装产业链的中下游这样一个阶段里。未来人才需求量大,发展前景良好。可到各类服装企业(公司)、进出口公司、中等职业学校等单位,从事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生产技术管理、服装打板、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服装业务跟单、专卖店服装销售、卖场陈列设计、服装营销策划、服装贸易、服装教学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或自主创业。
15.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艺术造型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造型规律和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16.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个将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元素如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的组合把产品的形状以平面或立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培养目标
本专业突出以人为本,立足于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两大基石上,主要培养具有新的设计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使其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可在工业设计公司、工程公司、IT产品设计与制造、工业产品制造、影视动画公司、游戏后期产品设计等企业从事产品三维造型设计、新产品开发、视觉传达设计等工作,前景看好。
17.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研究所等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继续攻读与媒体设计、网络设计与制作专业相关的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任职于教学和科研单位包括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
三:江南大学专业排行榜(江苏省级特色专业)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校在轻工特色上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现是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日用化工行业和表面活性剂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日用化学品(如洗涤剂、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等)的产品工艺术与工程。涉足表面活性剂工程及工业应用、化妆品、油脂化工、新型工业分离技术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培养了数千名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围绕健康、美丽中国战略,聚焦民生事业,发挥本专业在日用化工等行业的特色与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学生获得“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特等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名教师中有17名教授,20名副教授,89.1%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3%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本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可以实现本、研、博一站式培养。拥有中国轻工业胶体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基地(校内)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一流化工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全国精细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化学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绿色、智能、大数据等理念,能在化工、先进能源、环保和安全工程、贸易及相关行业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工作的化工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界面化学与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有40%多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校及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文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日用化工、化妆品等行业输送大批人才。宝洁、联合利华、巴斯夫集团、汽巴精化、浙江赞宇科技集团、上海家化、浙江传化等知名洗涤剂、化妆品、表面活性剂等企业均有本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CEO等职务。毕业生可在化工、日化、食品、医药、环保以及生物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8%。
2.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新材料是国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规模约占新材料产业的45%,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包装和建筑等各个领域,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培养科研和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加工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大分子胶体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与先进涂料、聚合物加工及制备应用。本专业以较深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这条主线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四年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等竞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以赛促培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有很多学生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受益;并以“111引智基地”为依托,每年均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来给学生做报告,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培养品德优秀、视野开阔、知识扎实、能力卓越、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需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获得开展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科技创新、合成设计、工艺制备及其加工应用的能力,能够应用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选择和使用先进科技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解决复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工程问题;毕业生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和聚合物加工的从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干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加工工程、高聚物制备工程;专业方向分为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三、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近几年有超过45%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供职于巴斯夫、道康宁、立邦、杜邦、拜耳等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可从事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纺织、建材、医药、航空、环保、电子、家电、卫生、汽车、包装等领域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的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贸易销售等工作,也可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科学。在服务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培养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立足物联网产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学校轻工学科优势,通过软硬协同、面向系统、应用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服务苏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社会各领域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4年,于2008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并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轻工信息技术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基于专业定位,本专业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重视学习产出,从理论课程学习上升到工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人文类课程、数学类基础课、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完成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竞教结合、本科生进科研团队、企业实习、集中性实践、研讨课、卓越课程等多元协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创新与工程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主动创新实践意识明显增强,能力大幅提升,逾90%学生参加各级创新项目及竞赛。本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超过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60%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覆盖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工程。本专业已拥有程序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等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此外,已建成的计算机一体化虚拟实验平台能够保障学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开展实验,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实验课程的开展。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每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效保障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系统地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从事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人工智能、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7%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46.2%的境内升学毕业生就读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51.7%的毕业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211高校深造。境外升学的主要去向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就业学生中,逾65%的毕业生入职微软、江南计算所、华为、腾讯、奇虎、携程等世界500强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约70%毕业生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毕业生可在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复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或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方向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4.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是将可视化信息传达给受众并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
培养目标
学生具有为国学习的思想和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了解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较为系统的视觉传播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在设计创新,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并符合国家要求达到的外语水平。具备从事广告、展示、媒体、出版等平面设计的专业技术能力。
就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毕业生可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的策划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等。
5.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种当代文化的形态。简而言之,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艺术造型能力的训练,掌握现代城市的公共景观、公共建筑、公共园林等空间造型规律和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到各级市政规划局、交通部门、建筑和规划部门、各类设计院所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及管理等工作。
6.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研究所等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继续攻读与媒体设计、网络设计与制作专业相关的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任职于教学和科研单位包括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
7.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是指对于建筑室内外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具备工程防灾与减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建筑设备、土木工程机械等基本知识。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进行土木工程勘测与设计的能力。
就业方向
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住宅业的兴旺,国内外市场的近一步开放,将为室内外装饰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培养在建筑装饰行业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建筑外观装饰设计、景观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
8.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色彩等包装学知识,在社会、经济、资源及时间等因素限制范围内,为满足包装的主要功能主要从产品内包装设计、外包装设计、结构包装设计、缓冲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包装工艺设计、集合包装设计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技术活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要学习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的包装基础理论、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设备等基本知识。
就业方向
包装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有包装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包装设计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产品工程师、ie工程师、采购工程师、平面设计师、质量工程师等。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9.环境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旨在培养熟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扎实环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专业技术、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人才。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专任教授59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8名,具备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4人,无锡市太湖计划创新团队1项。拥有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等教学和研究平台。环境工程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有特色、重实践、国际化”,全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基础试验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能力拓展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选拔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屡获佳绩。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海外交换培养,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生交流交换、师资交流访问和学术合作关系。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及运营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毕业后5年左右能成为设计单位、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在规划、设计、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核心管理人才。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管理与法律基础,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环保设备基础,土建基础与工程技术经济,电工学基础,环境工程工艺综合实验;专业方向分为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继续深造学生长期保持在较高比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深造率分别为55%、33%和50%。近年来,随着本专业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的推进,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逐年提高,出国深造涵盖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外知名高校。国内升学覆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机构、环境和市政工程领域的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等单位。
10.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物理学、电子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学等多个学科和超净、超纯、超精细加工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微电子学是21世纪电子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是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半导体器件物理、功能电子材料、固体电子器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机械电子系统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等。
培养目标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思想品德良好,身心健康积极,勇于探索和创新是专业的要求和目标。
就业方向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去向是报考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通信、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到集成电路制造厂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以及通信和计算机等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从事开发和研究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属于工学中的电气类。专业目录调整后,以前电气信息类中的部分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一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电能的发、送、配、用四个阶段的设计、安装和维护人才。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电气工程师的专业。如发电机的维护、变压器的安装检测、输电线路的设计、安装后的调试,这些都是电气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公司以及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技术开发和管理、市场管理等工作;亦可在航空、航天、民航、电力、通讯电子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2.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一门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比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该专业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3.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及公务员。
14.教育技术学(师范)
教育技术学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理论应用而产生的综合型、应用型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中等学校,各级电教中心、电视台、网络中心、广告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15.小学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就业方向
小学教育的就业面比较窄,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或者如果自己的交际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从事咨询方面的工作。
四:江南大学专业排行榜(省重点、培育专业)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服务于未来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人文底蕴深、创新意识强、工程能力足,能在食品的研发、加工、管理、流通、市场和公共服务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39%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加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如亿滋、雀巢、联合利华、光明乳业、中粮集团等国内外大型食品企业、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食品质量与安全教育部“双万计划”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和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文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够从事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科学研究、品质控制、监督管理等一流人才。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食品质量控制与管理、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工艺学深造情况:近3年国内外深造比例在40%左右。学生可赴欧美食品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如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食品研究所、加拿大圭尔夫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内“985”重点大学、中科院研究所等单位读研。就业去向:食品安全分析、食品检验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如大型食品企业质检/品控部门、科研机构检测中心、食药监局系统、工商局系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系统等)。2020年就业率超过92%。
2.自动化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自动化技术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经济金融、网络空间等国家战略核心领域,下至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家庭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动化专业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为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研究工程、生物、自然、社会、经济等复杂系统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培养掌握自动化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实施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等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国家亟需行业中从事自动化技术的研发、管理、维护、测试等工作。本专业始创于1975年,1978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重点专业,先后入选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同时,自动化专业的隶属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等一整套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且建设有“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过程智能控制 ”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与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本专业依托多元化、高适应度、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了分层次、模块化、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家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各类课程提供全面的基础实践训练环境,为学生打开通往实践、科研和创新的大门。实体化的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各类科技俱乐部以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项目研发为载体,打通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工程的对接通道。“卓越工程师”计划由学校联合不同方向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更进一步满足了高年级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真实工业现场的需求。培养目标:依托学校的轻工行业背景和优势,结合无锡地方新兴信息产业技术发展 (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IEEE智慧城市亚洲唯一试点城市),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智能制造业的需求,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掌握自动化相关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国民经济生产生活等各领域实施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等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主干课程:电路理论、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现代检测技术与仪表、智能制造与工业感知、物联网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处理与机器学习等。毕业去向:近5年来,一次就业率平均超过98%,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从事自动化系统及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其中,考取“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及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深造率近40%;就业单位包括IBM、华为、ABB、英飞凌科技(无锡)有限公司、捷普电子(无锡)有限公司、南京科远自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世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
3.化学工程与工艺
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校在轻工特色上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现是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日用化工行业和表面活性剂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研究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及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日用化学品(如洗涤剂、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等)的产品工艺术与工程。涉足表面活性剂工程及工业应用、化妆品、油脂化工、新型工业分离技术等多个领域,为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培养了数千名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围绕健康、美丽中国战略,聚焦民生事业,发挥本专业在日用化工等行业的特色与优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全员全过程导师制、创新创业训练全覆盖,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学生获得“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连续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特等奖、江苏省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名教师中有17名教授,20名副教授,89.1%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3%拥有海外留学经历。本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可以实现本、研、博一站式培养。拥有中国轻工业胶体界面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等学校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践基地(校内)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平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轻工特质、江南风格、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一流化工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全国精细化工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化学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绿色、智能、大数据等理念,能在化工、先进能源、环保和安全工程、贸易及相关行业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等工作的化工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精细化学品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界面化学与技术、精细有机合成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有40%多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校及国外著名高校继续深造,例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文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日用化工、化妆品等行业输送大批人才。宝洁、联合利华、巴斯夫集团、汽巴精化、浙江赞宇科技集团、上海家化、浙江传化等知名洗涤剂、化妆品、表面活性剂等企业均有本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CEO等职务。毕业生可在化工、日化、食品、医药、环保以及生物技术、材料、能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8%。
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新材料是国家"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我国高分子材料产业规模约占新材料产业的45%,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包装和建筑等各个领域,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培养科研和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聚合物加工及其应用方面的工作。本专业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大分子胶体等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与先进涂料、聚合物加工及制备应用。本专业以较深厚的基础、较宽的专业口径、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为基本出发点,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这条主线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四年培养过程之中,形成了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理论+实践”“教学+科研”“校内+校外”互为融合的创新系统,构建了“四层次四模块”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挑战杯”等竞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采用导师制、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分层次分模块教学、以赛促培等多重举措有效开发学生潜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全国同类专业中的佼佼者。本专业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有很多学生通过国际联合培养受益;并以“111引智基地”为依托,每年均会邀请多名国际学术大师来给学生做报告,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目标:本专业为国家培养品德优秀、视野开阔、知识扎实、能力卓越、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需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获得开展高分子材料产品的科技创新、合成设计、工艺制备及其加工应用的能力,能够应用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选择和使用先进科技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解决复杂的高分子材料领域的工程问题;毕业生在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和聚合物加工的从业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主干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加工原理、高分子材料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聚合物加工工程、高聚物制备工程;专业方向分为功能高分子材料、涂料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在三、四年级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近几年有超过45%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供职于巴斯夫、道康宁、立邦、杜邦、拜耳等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可从事石油化工、日用化工、纺织、建材、医药、航空、环保、电子、家电、卫生、汽车、包装等领域企事业单位或有关部门的新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贸易销售等工作,也可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科学。在服务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培养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具有完备的本硕博培养体系,聚焦人工智能学科前沿,立足物联网产业,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以及学校轻工学科优势,通过软硬协同、面向系统、应用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服务苏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社会各领域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办于1994年,于2008年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并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轻工信息技术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基于专业定位,本专业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体系,重视学习产出,从理论课程学习上升到工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通过人文类课程、数学类基础课、工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完成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通过专业学科竞赛竞教结合、本科生进科研团队、企业实习、集中性实践、研讨课、卓越课程等多元协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创新与工程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学生主动创新实践意识明显增强,能力大幅提升,逾90%学生参加各级创新项目及竞赛。本专业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中教授12人,超过84%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近60%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覆盖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工程。本专业已拥有程序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室、操作系统实验室等本科教学专用实验室。此外,已建成的计算机一体化虚拟实验平台能够保障学生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开展实验,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实验课程的开展。良好的教学条件为每位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了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有效保障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工程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需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能系统地应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够在计算机相关产业及科研单位从事复杂计算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编译原理、人工智能、云计算、高性能计算、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网络,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近年来,平均每年有27%的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46.2%的境内升学毕业生就读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等985高校,51.7%的毕业生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211高校深造。境外升学的主要去向为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就业学生中,逾65%的毕业生入职微软、江南计算所、华为、腾讯、奇虎、携程等世界500强与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约70%毕业生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毕业生可在信息产业类企事业单位和人工智能、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复杂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等工作,或进入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计算机方向的科学研究等工作。
6.物联网工程
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以及社会经济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与重要引擎。作为地处无锡、教育部直属高校,江南大学积极迎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服务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立了全国首家专注物联网科研教学的实体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并率先筹办了物联网工程专业。本专业培养能够扎实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分析、以及物联网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具备从事物联网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物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信息的感知与传输、数据挖掘利用、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设计、开发、运行与管理维护及教学科研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已成功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认证;学院在物联网方向形成了本硕博一条线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高校专业排名中位于前列。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富有社会道德和责任意识,扎实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信息感知与控制、数据传输与安全、软硬件产品开发与系统集成等物联网领域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能够胜任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产品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物联网系统、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原理。毕业去向:作为国家倡导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物联网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各行各业,就业前景广阔。当前毕业多届的学生除了在传统的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行业就业外,新兴的智能交通、城市与行政管理、环境检测、绿色农业、现代医疗等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宽广。在本校即可连续攻读物联网方向硕、博学位,也可申请或报考到国内外其他高校深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及战略性产业,也是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动力支持,为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提供至关重要的基础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为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技术应用、经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从事电气工程、电力系统、电气设备、新能源、智能制造自动化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本专业以“轻工智能制造”和“新能源”为特色,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设备仪器,先后被评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本专业构建“基础--专业--学科前沿”模式的课程体系,将电能变换技术、控制理论、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型技术引入课堂,将前沿新科技的研究、动态的行业发展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遵循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内在规律,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实现人才创造性思维“四种特性” (独创性、多向性、综合性、联动性)的培养;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将大学生创新连续地贯穿到本科生的4年培养过程中,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大赛、西门子杯智能制造挑战赛、机器人大赛等竞赛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完善了创新人才的培育与激励机制。培养目标:本专业遵循“基础厚、口径宽、实践强、有创新”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扎实地掌握电气、自动化、电子与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获取和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项目管理、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和行业从事教育、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经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主干课程:电路理论、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分析、供配电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智能制造与工业感知、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能源发电与控制、工业机器人控制等。毕业去向:毕业生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国内外大型企业,新能源产业、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等,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领域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二)研究机构,例如设计院、研究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电气工程、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三)政府部门,主要从事电力规划、电力信息管理、新能源发电、智能制造系统等技术经济管理工作;(四)工业企业电气技术及智能制造电气自动化设计、运行、项目管理;(五)升学,免试推荐、考取到“双一流”“985”“211”高等院校及世界知名高校攻读硕、博士学位的深造。近五年,毕业生继续升学与深造率近40%,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一次就业、创业率均为99%以上,从事学校及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质量监督等工作,以及各类企业的电气及自动化技术与管理工作。
7.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以在大专院校、研究所等部门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继续攻读与媒体设计、网络设计与制作专业相关的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研究生;任职于教学和科研单位包括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
8.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是人们综合运用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色彩等包装学知识,在社会、经济、资源及时间等因素限制范围内,为满足包装的主要功能主要从产品内包装设计、外包装设计、结构包装设计、缓冲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包装工艺设计、集合包装设计等方面采取的各种技术活动。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要学习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进销售的包装基础理论、包装设计原理和方法、包装材料、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包装艺术设计、包装设备等基本知识。
就业方向
包装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商品生产与流通部门、包装企业、科研机构、外贸、商检等部门从事包装系统设计、质量检测、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有包装工程师、销售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包装设计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产品工程师、ie工程师、采购工程师、平面设计师、质量工程师等。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9.环境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旨在培养熟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扎实环境工程科学理论知识、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专业技术、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级人才。江南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两次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最早从事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本专业现有专任教授59名,其中教授17名、副教授38名,具备较为完整的拔尖人才师资队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3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入选者4人,无锡市太湖计划创新团队1项。拥有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减排技术工程实验室、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共建)等教学和研究平台。环境工程专业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有特色、重实践、国际化”,全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基础试验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能力拓展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选拔学生组队参加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屡获佳绩。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推荐优秀学生参加海外交换培养,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学生交流交换、师资交流访问和学术合作关系。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良好人文素养;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工程设计与实践应用方法,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及运营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学习渠道更新知识,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毕业后5年左右能成为设计单位、企业、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在规划、设计、研发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或核心管理人才。主干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管理与法律基础,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导论,环保设备基础,土建基础与工程技术经济,电工学基础,环境工程工艺综合实验;专业方向分为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生态工程三个模块课程群,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毕业去向:本专业毕业继续深造学生长期保持在较高比例,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深造率分别为55%、33%和50%。近年来,随着本专业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的推进,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逐年提高,出国深造涵盖卡耐基梅隆大学、爱丁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昆士兰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海外知名高校。国内升学覆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的政府机构、环境和市政工程领域的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与大中型企业等单位。
1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属于工学中的电气类。专业目录调整后,以前电气信息类中的部分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一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不同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都会有各自的侧重点,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在电能的发、送、配、用四个阶段的设计、安装和维护人才。简单的来说,就是培养电气工程师的专业。如发电机的维护、变压器的安装检测、输电线路的设计、安装后的调试,这些都是电气工程师的工作内容。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该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国家电力公司、电力设备制造公司以及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系统技术开发和管理、市场管理等工作;亦可在航空、航天、民航、电力、通讯电子及其它各行业从事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系统运行、试验分析、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等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1.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是一门培养具备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
培养目标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
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比较高,就业行业包括教育、材料、军工、汽车、军队、电子、信息、环保、市政、建筑、建材、消防、化工、机械等行业。部门包括:各级质量监督与检测部门、科研院所、设计院所、教学单位、生产企业、省级以上的消防总队等。该专业毕业生适宜到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厂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2.轻化工程
轻化工程主要研究各类轻化工产品的生产、加工、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涉及制浆造纸、精细化工、纺织染整、皮革工程等多个领域,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的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以多种天然资源及产品为原材料,通过化学、物理和机械方法加工纺织品、皮革、纸张和卷烟等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原理,获得实验操作技能、工艺设计、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生产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的基本训练。
就业方向
本专业适合在制浆与造纸、外贸商检、环境检保护、技术监督、化工等有关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与分析检测及废水处理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可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与经营、科学研究等工作。亦可在皮革、纺织机械设备公司从事纺织相关的机械设计、生产、销售等工作;皮革、纺织品检验机构或公司从事纺织品测试、检验与管理;纺织仪器、设备、CAD软件公司从事安装、调试与技术支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考取商检局、纤维检验局、海关等机构从事专业管理工作;或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13.纺织工程
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专业改革试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纺织工程专业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已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在全国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有很高的声誉。纺织工程专业是纤维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以及设计与管理等专业的融合。纺织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的主要方向有高性能纤维材料、纺织智能制造装备以及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等。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纺织专业团队教师队伍人数62人,其中教授17名,博士学位比例达到95%,具有1年以上海外经历达72.58%,含国家级人才3人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1人。纺织工程专业拥有25000平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实践教学资源充足,包括一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无锡第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合作);两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即“江苏省纺织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纺织专业基础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纺织材料、纺织半制品、纺织面料测试)和纺织生产全过程的仿真实践基地(包括纱线、机织物、针织生产实践基地;纺织品设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境;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在长三角与三十余家纺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通过签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学生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校企产学研交流合作等一系列措施,探索并完善了合作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积累了合作教育经验,为“卓越计划”所要求的“一年企业实践经历”提供了保障。纺织工程专业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声誉。专业联合国际一流纺织名校,启动“纺织工程”本、硕与美国北卡州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日本信州大学、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卡尔迈耶集团公司、英国染色家协会等国际知名的大学、机构和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有数十名本科生获得了国外交流的机会。本专业与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学生可自由选择加入该协议的联合培养。该协议实行“3年在江南大学学习,1年在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学习”的培养模式,在获取我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可免试进入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在美国修读的学分可同时作为本专业本科阶段的学分以及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纺织工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尚理想情操和良好道德品质,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纺织领域内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能在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进出口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从事纺织产品和纺织工艺的设计,纺织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营销与贸易等工作的高素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干课程:纺织物联网技术、国际贸易实务、纺织材料学、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染整工艺学原理、时尚与品牌等。毕业去向:(一)深造情况:超过45%的毕业生前往211院校以上高效及国外著名高校技术深造,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二)就业去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99%。本专业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我国纺织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上海海关、深圳海关、波司登、罗莱家纺、耐克、顾家家居、山东鲁泰、江苏阳光等国内外知名纺织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级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具有本专业毕业生担任技术骨干等职务。毕业生可在纺织新材料、新型纺纱、纺织智能制造以及纤维复合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工业企业、经贸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14.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研究食品的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关系,食品营养的保障和食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的学科,是食品科学与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促进人体的健康。食品营养与安全的保证主要依靠食品生产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营养与食品安全从过去的监督管理,扩展成包括食品生产、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管理、食品质量控制的诸多领域,在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培养目标
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方向继续深造。可到全国各级食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企业、社区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服务部门、餐饮业及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食品生产、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管理、公共营养等方面的工作。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及公务员。
15.教育技术学(师范)
教育技术学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理论应用而产生的综合型、应用型学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该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高、中等学校,各级电教中心、电视台、网络中心、广告公司以及信息产业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16.小学教育(师范)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
培养目标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会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就业方向
小学教育的就业面比较窄,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机构的教学工作,或者如果自己的交际能力比较强的话也可以从事咨询方面的工作。
五:江南大学简介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